「從小看好萊屋的電影,想像自己有天可以在落地窗前工作」

說此番話的同時眼神充滿炙熱,這是小戴回想起自己當初剛畢業信誓旦旦要進入外商的樣子

當年的她正是茫茫履歷大海中的其一份子,百業迫不及待能夠向她取經

 



外商履歷
Photo credit

 

▉百業問:從眾多投向外商的履歷當中,要怎樣才能脫穎而出?

學歷多少佔有基本分數,但透過履歷版面的呈現可以把你個人特質表述出來。

有工作經驗的可以著重在工作內容重點描述,並盡可能用故事包裝,

除此之外,還需要準備過去經歷過的困境與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?最後怎麼解決問題?

外商也很喜歡聽到應試者可以分享工作上的挫折、做決策的同時用什麼方法讓大家採納你的意見

而用量化的數字比較能夠抓住主考官對你的印象。

百業問:進入外商英文要多好?

多益托福雅思考試的分數基本上不是重點,通常會直接透過面試與你對談,藉此來判斷你的溝通能力

在外商求職的最早階段,首要留給公司企業的第一印象便是你的履歷,

篇幅不用太長,1-2頁即可,重點是內容簡單扼要。

 

linkedin-mobile
Photo credit

 

百業問:跪求Linkedin經營小技巧

在linkedin的內容可以呈現出:人格特質/自我介紹/團隊合作能力/跨部門統合能力

若是徵才公司對你有興趣,會有HR或獵人頭進行初步電話面試溝通,順利的話會收到hiring manager邀請面試

平時就有習慣把平台當履歷不定期更新,針對職位目前成果可以編輯豐富一點,具體描述出專案成果的目標

也可以分享一些與你職涯規劃或專業技術有相關的文章,都是有加分效果的

小戴最後不忘補充:「頻繁更新linkedin狀態
,把linkedin當facebook在滑」(笑)

 

Team Work
Photo credit

 

百業問:會吸引外商的人格特質是什麼?

公司通常希望你可以跟不同團隊合作,

所以除了專業能力以外,還希望你有跟許多人共事的經歷

「全班前三名&有豐富社團活動的中段班」誰比較有優勢?

這答案或許見仁見智,就百業任職過台企與外商的經驗來看,認為

全班前三名邏輯思考與負責任的態度合格,進入企業後台商老闆可以把你變成他想要的樣子

而外商較注重創意,豐富的社團經歷也許能突顯出你的人格特質正是他們所需要的

 

百業問:進入外商後與當初想像的環境一樣嗎?

說到這裡,小戴對此表示認同

「工作氣氛很棒,工作型態不用被綁在辦公室上班,行動辦公室是我所嚮往的」

但也因為外商講求自主管理,不會強制規範工作時間,該負起的責任自然也少不了

回想某年12月31跨年夜就待在辦公室和同事一起倒數跨年,多年後回味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

外商工作氣氛也相對輕鬆,甚至週五下午會有共識不開會,留給家庭時間或同事聚餐。

外商的福利還包含三節獎金、包場電影日、員工旅遊與家庭日。

 

百業問:外商薪資結構與考績制度?與台灣第一半導體公司相比呢?

外商:本薪+bonus,比起一般台灣電子業的本薪+獎金,外商每個月實拿的本薪會較高

在條件差不多的職缺條件下,市值前百大的外商與台灣第一半導體公司薪水相比的話

總體相去不遠約第二年可以來到1.5M,之後就會看個人發展性與職缺內容而異。

但是在外商每回升遷都要通過層層關卡,跟你有共事到的同事都能影響你的考績

透過線上評分表,單一個員工會受到直屬部門長官與跨部門共事領域的同事評比。

在外商談薪水的過程是談出來的,可以依現在能力與未來發展可行潛力去與上級溝通

 


Photo credit

 

百業問:聽說外商裁員不留情?

小戴回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裁員,就是隔天發現辦公室一半的人就默默消失

聽起來就好像是薩諾斯彈指,然後世界就少一半人口了

不過外商與台商裁員的情況看來,砍人都從考績較差的開始下手

所以平常我們還是要好好上班、好好做人....

 

▉百業問:進入外商實現當年的夢想了,那麼小戴的下一步是?

手上有另外一家公司offer的小戴表示:

「在目前的工作領域已熟悉,希望可以累積更多的人脈網不同產業去看看,

往不同的公司去體驗,希望趁還年輕的時候去嘗試不同公司策略、以及不同產業所帶給你的思維」

留在原公司的話或許可以轉調不同部門,橫向發展:抑或是尋求專業領域精進挑戰主管職,向上發展

若看重的是更多機會與不同的舞台,那跳槽別公司就必須考慮放棄現職的機會成本。

 

image
Photo credit

 

百業職場雞湯:大家都把面試看太嚴肅了。

透過面試其實是可以知道現在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,

透過這個機會可以去探探自己目前在市場上的價值何在?

也可以檢視自己還需要什麼能力,去面試不一定代表要離開原公司。

近期抓緊許多面試機會的小戴大方與百業分享:

「前一陣子利用了一些時間去各公司面試,

那段時間回來上班就覺得整個人的氣場都不一樣,

覺得更能知道自己的條件在就業市場符不符合,適不適合,

回來帶到工作上就是再學習、再調整,回來工作節奏反而更順。」

是啊,大家都把面試看得太嚴肅了。

每年可以把面試的過程看成一個自我檢視的環節,不一定是真的想要離開原公司,也許多比較之後才會發現舊愛還是最美

有時候透過面試也會得知一些產業訊息,可以和主管在了解雙方的過程中獲得以往不曾接觸過的知識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百業逗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